加入收藏|設為首頁
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>> 醫(yī)院文化>> 文學園地

讓青春在志愿服務中綻放(牢記囑托 奔跑追夢——收到總書記回信之后)

貴州畢節(jié)大方縣大石希望小學學生家里,“本禹志愿服務隊”隊員正在做家訪。

歷史和現(xiàn)實都告訴我們,青年一代有理想、有擔當,國家就有前途,民族就有希望,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。希望你們弘揚奉獻、友愛、互助、進步的志愿精神,堅持與祖國同行、為人民奉獻,以青春夢想、用實際行動為實現(xiàn)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。

——習近平

“堅持與祖國同行、為人民奉獻”——這是2013年12月5日,習近平總書記給華中農(nóng)業(yè)大學“本禹志愿服務隊”回信中的殷殷囑托,現(xiàn)在,這已成為服務隊員們的自覺堅守和行動指南。

“本禹志愿服務隊”的指導老師徐本禹告訴記者,6年前,同學們在一起交流扎根深山支教10年的體會時,有人提議“給習近平總書記寫封信匯報匯報”。沒想到,總書記百忙中回信,勉勵同學們“以青春夢想、用實際行動為實現(xiàn)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”。

“總書記回信給我們增添了勇毅篤行的動力”,在華中農(nóng)業(yè)大學,“本禹志愿服務隊”的師生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答卷:在貴州大山深處,148名大學生15年“愛心接力”,把“山洞小學”建成溫暖的家;在湖北建始縣脫貧攻堅一線,博士服務團服務農(nóng)民播種、養(yǎng)殖,把論文“寫”在田間地頭;在武漢市盲童學校,紅杜鵑愛心社的隊員悉心陪伴,為盲童打開“看”世界的窗口……

“志愿接力”一棒一棒往下傳

留在城市工作,還是回鄉(xiāng)支教?2014年,貴州省畢節(jié)市大方縣彝族姑娘康勝美大學畢業(yè),面臨人生抉擇。

“總書記回信,我讀了一遍又一遍,深信只有激情奮斗的青春、頑強拼搏的青春、為人民奉獻的青春,才會留下充實、溫暖、持久、無悔的青春回憶。”康勝美決定接過支教老師的接力棒。

康勝美是“本禹志愿服務隊”的第一批受益者。11歲那年,她因家庭困難,輟學到貴陽打工,賣起了臭豆腐。一頭是烤爐,一頭是簡易桌凳,瘦弱的她挑著擔子,走街串巷,每月僅掙100元。

半年后,聽說有大學生到她的家鄉(xiāng)大方縣貓場鎮(zhèn)狗吊巖村支教,她立刻返鄉(xiāng)到為民小學求學。在這里,她遇到徐本禹。

當時,徐本禹從華中農(nóng)業(yè)大學畢業(yè),放棄讀研,奔赴山區(qū),志愿支教。在他的資助、輔導下,康勝美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。2005年,徐本禹離開后,華中農(nóng)業(yè)大學招募新的志愿者,一棒接著一棒傳……康勝美以全村第一的成績考上貓場中學。此后,又考取畢節(jié)民族中學。

剛入高三,康勝美的母親查出肺癌。她一邊照顧母親,一邊復習、考試,成績一再下滑。

“那是最暗淡的日子,每天都想放棄。”康勝美說,“本禹志愿服務隊”再三開導、鼓勵,她終于考上武漢的一所高職院校。“高職畢業(yè)時,徐本禹老師送我到車站,給我一本書,叫《感動的力量》。他說,‘志愿’內(nèi)化于心,發(fā)現(xiàn)身邊感動,把感動化為行動,用行動帶來感動,不管走到哪里,都能帶動更多人。”

在“本禹志愿服務隊”幫助下,山里的留守兒童第一次走進北京、上海,感受城市,開闊眼界;400多名鄉(xiāng)村教師受邀到武漢,接受培訓,提升技能;“阡陌學堂”邀請100多名愛心人士連線山區(qū)課堂,講授知識,解疑釋惑。

目前,湖北創(chuàng)建182支省級“本禹志愿服務隊”,參加人數(shù)超過13.2萬。編排的話劇《牽掛》在國家大劇院、高校巡演60多場,公益項目涵蓋支教、扶貧、環(huán)保、關愛特殊群體,志愿服務跨越多個省區(qū)市。

把論文“寫”在魚塘邊

養(yǎng)了3年的冷水魚,眼看著個個膘肥體壯,拿到市面上,準能賣個好價錢。不承想,一場大雨引發(fā)山洪,淹了魚池,沖走大魚,損失不小。

“那是2016年夏天,熱浪滾滾,我卻心灰意冷!”湖北省建始縣花坪鎮(zhèn)大洪寨村的“魚老板”田大才說起往事,唏噓不已。

放棄漁場,賣房還債。田大才無路可走時,“本禹志愿服務隊”的“水產(chǎn)博士”張學振在火車上站了4個小時,急忙前來支援。

張學振和田大才是老朋友。從2013年開始,張學振參加博士服務團,開展科技扶貧。第一年,這位“水產(chǎn)博士”在農(nóng)村住了150多天,從育苗到配飼料,再到魚病防治,手把手將老田教成了“土專家”。

兩人再見面,田大才眼圈通紅,說啥也不想干了。張學振握著老田的手:“雖然魚跑了,但人在、池塘在、技術在、夢想在,咱可以東山再起。再過三四年,又是一塘魚!”

張學振陪著老田,跑到省市縣相關部門,爭取災后重建資金,拿到400萬元貸款。老田又抵押自家汽車,賒來40噸魚飼料。

田大才在占地3萬平方米的野三河冷水魚養(yǎng)殖場開始二次創(chuàng)業(yè)。“去年,賺了200多萬元。今年,有12萬斤虹鱒、鱘魚、大鯢上市,能挽回全部損失。”田大才笑著撈起一條,上秤,足重9斤!

“我是研究水產(chǎn)的,如何做到腳踏實地、甘于奉獻?就要干在實處,把論文‘寫’在魚塘邊。”張學振說。

服務國家戰(zhàn)略,對接社會需求,“本禹志愿服務隊”成立21支特色分隊,建立30個工作站,打造20個品牌項目。“張瑜服務隊”走進社區(qū),教居民插花、家庭園藝栽培。“食科一家人”辦起食品安全、食品營養(yǎng)課堂。“綠色協(xié)會”參與“守護一江碧水”行動,沿著長江查水質(zhì)、搞調(diào)研、宣傳環(huán)保,深受歡迎。

在志愿服務中找到青春方向

“‘周種地’來了!”隨著一聲大喊,王可給了周俊一個擁抱。

因為學的是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專業(yè),在武漢市盲童學校,周俊有個外號叫“周種地”。過去8年,他作為“紅杜鵑愛心社”社長,除了去貴州支教,幾乎每周都來一次,陪伴盲童王可。

第一次來盲校前,周俊雖學了不少和盲童交流的技巧,仍怕不小心說出“眼睛、看見”這些詞,傷害了王可。每個星期,他和伙伴們都要寫“教學計劃”,總結上周活動經(jīng)驗,確定本周活動內(nèi)容,準備樂器、手工制作材料,最后與盲校老師溝通。

漸漸地,周俊得到老師和家長的信任。有一次,他帶著王可來了趟“武漢一日游”。在地鐵上,他教會王可如何自己上下車。坐輪渡時,他鼓勵王可伸手摸摸濺起的水花。吃火鍋時,王可通過微弱的光感,竟把飯菜夾到周俊的嘴里,讓周俊心頭一熱,鼻子一酸。

“總書記在回信中說,得知你們在徐本禹同志感召下,積極加入青年志愿者隊伍,走進西部,走進社區(qū),走進農(nóng)村,用知識和愛心熱情服務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,堅持高揚理想、腳踏實地、甘于奉獻,在服務他人、奉獻社會中收獲了成長和進步,找到了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標,感到十分欣慰。這一點,我深有體會。”周俊說,盲童雖然看不見,但不怕困難,苦練本領,他們制作串珠、抽紙盒等手工藝品,義賣捐款給山區(qū)的貧困孩子。看到這些,對我也是一次愛的教育和心靈的凈化,每次感到壓力,遇到困難,想想他們,都能很快平靜下來,笑對人生。前年,父親不幸患上鼻癌,周俊沒有頹喪,勇敢承擔起家庭重擔,與母親一起精心照料,使得父親的病情奇跡般好轉。

“無奮斗,不青春!感恩從事志愿服務,讓我獲得力量,找到平臺,提高能力,交到朋友,享受理性、充實、美好的青春時光!”周俊說。

感悟:新時代志愿服務不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更讓參與志愿服務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內(nèi)在需求,進一步彰顯理想信念、愛心善念、責任擔當,呈現(xiàn)出“人民有信仰,國家有力量,民族有希望”的新時代面貌。

借助志愿者力量,和諧同事關系,化解醫(yī)患矛盾。通過愛心傳播與感染,激發(fā)出更多向善的力量,使醫(yī)患真正成為守望相助的生活共同體,最終播下社會文明的種子。

(摘自2019年8月2日人民日報)

(推薦科室:黨政辦)


【打印文章】 字體: 【關閉窗口】
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二区,久久无码喷水高潮,日韩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,久久青青草原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琪琪